一家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光伏公司,在短短几年跃升至行业第一梯队,五年间,这家企业的收入平均增长率高达65%,每年平均收益增长率为181%,公司市值从最低的40多亿元,飙涨到了700多亿元。
仅仅在2017年股价就涨了3倍多。
当投资者和其他角逐对手备感惊异尚未缓过神来时,这家名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隆基,601012.SH)的公司,已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而造就这家光伏明星企业的,并不是资本,而是一条过去不被外面和业内人士看好的技术生产线。
李振国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说:你看,这是杨元庆、沈国军、李宁、盛希泰,他们都是大家班的同学。
李振国所说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2017年是第五期,一共有48名源于各行各业的出色企业家学员。
从2017年十月份开始,李振国原本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多出了一块,每一个月都得来北京跟这类企业家同学一块上课。
随着着公司规模壮大,他不能不将我们的身份多样化。
这让他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大学年代。
不一样的是,现在他的身份是隆基的开创者兼总裁。
17年前,李振国一手创办了这家公司,却未曾想当年的小作坊可以进步成为当今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
事实上,隆基崛起背后,与一项被叫做金刚线切割的技术分不开。
五年前,在李振国和隆基董事长钟宝申的力主下,隆基开始从成熟的砂浆切割技术转向昂贵且不成熟的金刚线切割技术。
当年,金刚线切割技术仅学会在少数日本厂家手中,并且起初并未应用于光伏行业。
彼时,国内金刚线的整个产业链,从金刚线到切割液、切割机均处于空白状况。
因为产业链极其不完整,这致使金刚线切割的本钱极高。
根据钟宝申的测算,使用金刚线技术切割的硅片每片亏损0.6~0.7元。
从2012年底到2013年年中,隆基的金刚线切割量产曾持续亏损了数千万元。
所幸这种亏损并没持续太久。
真的亏损大概6个月,大家也没想到本钱减少的速度这么快。
钟宝申说。
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曾作出过一项决策,允许切片厂根据每年亏损低于4000万元的规范来推广这项技术。
从2014年开始,在金刚线切割技术日趋成熟,下游设施、辅材提供商均被培育起来后,隆基的扩张节奏也明显加快。
2014年3月15日,隆基启动了一个9.15计划,即用18个月时间,到2015年9月15日,把所有切片机全部升级为金刚线切割机。
之后,隆基通过回收浙江乐叶,开始向下游布局。
当年,隆基便达成了净收益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
此后数年,该公司一直维持着超高速的增幅。
继隆基崛起之后,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很多普及。
除去单晶硅厂家常见用该技术外,2017年,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亦开始很多普及用金刚线切割技术。
截至现在,保利协鑫金刚线切割比率已超越80%。
到了现在,让李振国和钟宝申最为自豪的是,金刚线技术的普及,每年可以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本钱120亿元。
伴随规模的扩大,以后节省的本钱会更多。
钟宝申说。
一位业内专家称,隆基为整个光伏行业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推进金刚线技术在光伏行业的普及。
策略抉择李振国2017年49岁,戴着眼镜,头发几乎全白。
他说话小心,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思索半天。
但一旦说到技术问题,他便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在光伏行业里,技术路线大概分为晶硅路线和薄膜路线,后者的代表企业是美国光伏巨头First Solar和汉能。
而晶硅路线又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技术路线。
其中,单晶硅的代表企业便是隆基,多晶硅的代表企业则是保利协鑫。
在同行人眼中,李振国是一个十足的技术狂。
他对单晶技术路线的执着追求过去让不少业内人士极其不理解。
1990年,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被分配到华山半导体材料厂。
两年后,24岁的李振国离职离开了铁饭碗,去了当地的一家小型器件厂工作。
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又被叫做741厂,与峨眉半导体材料厂(739)、洛阳单晶硅厂(740)齐名,在半导体行业中国大陆位颇高。
1995年,他回到西安理工大学帮着建单晶生产线。
两年之后,他承办了这家校办工厂,当时工厂里仅有两台单晶炉,全国从事单晶的企业仅有四家,总共仅有2兆瓦产能,实质产量仅0.5兆瓦。
2000年,李振国注册成立我们的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目前隆基的前身。
但此后三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规模极小。
到了2006年,李振国不能不面临一个抉择。
当时整个光伏行业绝大部分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
事实上,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曾处于摇摆之中。
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坚定走单晶路径。
此后,光伏市场异常热门,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纷纷上市,开始大举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
此时的隆基则选择了坚守专业化,深耕单晶硅片这个单品。
据钟宝申回忆,当年加入隆基时,公司正处于将来策略的十字路口。
当时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单晶路线才是将来度电本钱可以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三年后,李振国面临另一个抉择。
此时隆基计划扩充下游切片范围,开始新建产能。
对他来讲,使用哪种切割技术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在光伏行业内,上游硅片厚度与切割损失量是影响晶体硅电池应用本钱,甚至太阳能并网发电本钱的第一个决定性原因。
相比于传统的砂浆切割技术,金刚线切割有三大重点优势:切割速度可以快3~5倍,提高了机器生产率超越3倍;不用昂贵且很难处置的砂浆;单片耗材远远减少,可以降低切割本钱约0.10USD/片。
隆基乐叶总裁李文学,彼时任主管硅片生产的副总裁,他回忆称,在一个月一次的研发讨论会上,对减少本钱的剖析是最多的,普通的步骤都是把本钱项一一列出来,然后想方法去降最大头的,一项一项去定。
在这个本钱项中,假如使用砂浆切割技术,本钱项主要包括线、砂、液,与电费、人工等。
在经过仔细的剖析之后,包含李振国、钟宝申在内的隆基高层一致觉得,砂浆切割技术的本钱降低空间非常小。
每次说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李振国一直喜欢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析当年做出的决策。
譬如对于切割技术的选择问题,他便是站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去看待砂浆切割和金刚线切割两种技术路线的。
使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假如改成金刚线切割,仅需40公斤金刚线,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
李振国喜欢用数字去讲解技术问题,由于数字不会骗人。
但他也承认,当年金刚线切割还非常贵,切一片的本钱远高于砂浆机。
因此,在选择设施时,隆基依旧选择了砂浆切割设施。
不过,此时李振国留了个心眼。
他在砂浆设施选型时,需要采购的设施以后要可以升级为金刚线切割,并且将这一条写在了设施采购合同里。
事实上,即使是使用砂浆切割技术,隆基依旧寻求一条不一样的技术路线,主张全收购的定义。
经过两三年的研发,到2012年,隆基的砂浆收购再生系统已趋于成熟,使其耗材的本钱比同行低了30%。
在本钱优势明显的状况下,一般企业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优势,即使有更新的技术,也不会急于革我们的命。
但让所有职员没想到的是,李振国和钟宝申在2012年底便立马上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提上了日程。
策略性亏损对于这种变化,常鹏飞感触深刻。
常鹏飞于2011年2月加入隆基,在西安切片工厂主管技术,目前是西安切片工厂常务副总经理。
常鹏飞现年48岁,也是一个技术狂。
在来到隆基后,他发现,隆基在技术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
后来,他和另外一位主管生产的经理一块推进了切片厂的技术进步。
那个阶段,大概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把砂线切割的成品率提升到了国内非常高的水平。
常鹏飞说。
正当常鹏飞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钟宝申把所有研发职员都叫到了一块,宣布公司计划改造部分砂浆切割机,升级为金刚线切割。
钟宝申(图片来源:被访者供图)在李文学的记忆中,隆基首次提及金刚线切割是在2011年。
为了探寻金刚线的提供商,隆基刚开始找到了日本最大的一家生产厂家。
但这家日本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傲慢让钟宝申感到愤怒。
后来,隆基决定与另一家公司合作。
尽管这家企业的工艺水平比不上那一家,但大家还是决定扶持它。
钟宝申说。
在隆基的扶持下,这家提供商成功上市,其报表里的数据显示,隆基的业务采购量占了该企业的85%。
不过整个技术攻关的过程并没那样顺利。
事实上,在非常长一段时间里,常鹏飞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加班,没日没夜地干。
常鹏飞回忆称,睡到半夜接到电话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深夜1点多,生产经理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快点赶到公司,当时出了一大量不好的品,加班加点处置完整夜就过去了。
如此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不少职员都直呼受不了。
在常鹏飞看来,当年的重压非常大,由于不少问题没搞了解。
因为金刚线切割本钱仍然远高于砂浆切割,这致使用金刚线切割的商品一直在亏损。
那时候算了下,照那样下去,一年要亏个几千万,焦虑着不可以老这么亏下去。
常鹏飞说。
在这一年时间里,因为刚开始用的是改造机,起初切的并非非常不错,上了分拣机之后,发现出现很多不好的品,成品率掉到了80%。
要了解原来用手拣还能达到90%,机拣还如不手拣。
事实上,钟宝申已经感觉到了重压,由于不了解亏损什么时间是个头。
隆基2013年量产时,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比常规硅片贵了10%以上。
但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顶住了重压,做出了一个决策,允许切片厂根据每年亏损4000万元的规范来推广这项技术。
折算过来产量大概是7000万~ 8000万片,这是最大限度的亏损了。
在这个以下,公司还能承受得起。
钟宝申说。
潜伏后的逆袭在加入隆基之前,钟宝申也曾在一家国企工作过。
1990年大学毕业之后,钟宝申被分到抚顺客车厂旗下的一个稀土磁性材料厂。
跟李振国一样,钟宝申一样不安分。
在工作了两年半之后,他于1993年选择了离职。
这段时间,钟宝申几乎做过所有职位,最高担任过该厂的常务副总。
从国营工厂离职出来后,钟宝申开始创业办公司。
从1993年到2006年,他一直担任着该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该公司主要从事磁性应用商品范围,可以应用在选矿、物料离别等海量范围。
到2004年,这家公司在其行业里名列全球第一,销售规模达到5亿元。
2005年9月,当时正在马来西亚出差的钟宝申接到了李振国的电话,谈到了单晶硅与下面太阳能范围内的一些机会。
次年,钟宝申决定辞去创业公司总经理的职位,来到了隆基。
从一个年营收达到5亿元的大公司,跳槽到一个职工仅有100人,年营收不过千万的小作坊,他当初的决定让不少人费解。
来到隆基后,钟宝申主要负责策略规划,更符合董事长的身份。
于是,隆基高管职位出现了一个令外面好奇的配置,开创者李振国担任企业的总裁,后来加入的钟宝申则担任企业的董事长。
李振国说,隆基现在的策略规划,非常大多数都源于于钟宝申之手。
比如,当初坚定走单晶路线,与这次转向金刚线切割路线。
事实上,此次金刚线量产让钟宝申面临非常大的重压。
在李文学的印象中,煎熬期大概保持了不到一年。
从2013年金刚线切割量产后,隆基面临着两头挤压。
一方面,金刚线价格太高致使本钱高昂;其次,切片商品供应时仍然按砂浆切割的本钱核算。
李文学(图片来源:被访者供图)有一次,来了一个200万片的金刚线切割订单,钟宝申特意把李文学等高管叫到一块,讨论这个单子需不需要接。
后来尝试跟顾客交流,顾客连续运转所需的量最低是200万片,大家能否少供一点,如此就能少亏点。
李文学说。
但因为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发电效率有显著提升,下游厂家开始渐渐同意这种新技术切割出来的商品,订单愈加多,也就意味着亏损或许会愈加大。
不过,亏损并没持续太久。
当时我允许亏损这么多钱,没想到也就5个多月就打平了,这个速度让我想不到。
钟宝申说。
这得益于金刚线切割技术的迅速突破。
常鹏飞到今天依旧记得,当年做金刚线的时候,过去跟一家台湾的提供商接触,他们想为隆基提供原材料金刚线。
当时,隆基用的是0.12的线来切割,台湾厂家负责技术开发,做样品,然后交给隆基试用。
但隆基在金刚线上的技术突破能力让这家台湾公司望尘莫及。
过了3个月,他们说0.12的线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但大家已经淘汰了,都开始用0.11的线了。
常鹏飞说。
于是,这家台湾厂家又开始去攻坚0.11。
又几个月过去,等他们信心满满地第三告诉隆基已经完成0.11的线时,隆基已经开始用0.10的线了。
后来这家厂家跟大家说,你们速度太快了,撵都撵不上。
大家等于是花了一年时间,就把金刚线的路趟平了。
常鹏飞说。
培育提供商除去技术,隆基还需趟平另一条路,那就是金刚线下游提供商的国产化。
提高技术和培育下游提供商就像是一套组合拳,缺一不可。
李振国称,当年金刚线一米的价格大概在0.4~0.5USD,这个价格目前大概只有0.2元人民币。
根据李振国的逻辑,即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角度考虑,仅用40公斤金刚线便能完成一吨硅棒的切割,中间又节省了近一吨的材料,明显愈加环保。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容易,就是减少金刚线切割的本钱。
只须技术成熟,或规模扩大,金刚线切割必然会非常实惠。
李振国说。
但当年金刚线切割技术仅学会在少数日本厂家手中。
因为缺少市场需要,金刚线整个产业链条,从金刚线到切割液、切割机,再到测试设施都缺少提供企业。
譬如说切割液,是讲究配方的,国内做不出来,切割机用的都是海外的,很贵,并且海外提供商不会跟着你的扩产节奏走,处处掣肘。
常鹏飞说。
若要减少本钱,就不可以再像过去那样太依靠海外厂家。
为此,隆基开始培育国内金刚线切割产业链,从2013年初开始量产。
假如不去量产,就没办法推进产业链的进步,所有人都在实验室研究是永远没办法减少本钱,没办法打通产业链。
钟宝申说。
在隆基培育的提供商中,有一家总部坐落于陕西的金刚线生产厂家。
这家公司创建于2015年7月,主要商品为电镀金刚线和其他金刚石超硬工具。
2017年,该公司投产并运行的产线共计245条,预计达成电镀金刚线年产能1800万公里。
公司早期订单大部分都源于隆基。
该公司内部人士说。
据悉,这家公司不只为隆基提供金刚线商品,也为其他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光伏公司供货。
现在,该公司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金刚线提供商,占据全球超越50%的市场份额。
除去这家金刚线提供商,一家切片设施企业是另一个受益者。
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从其进步轨迹可以发现,该公司2013年在国内初次推出金刚砂线切片机,与隆基力推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时间相吻合。
除此之外,在切割液、测试机等产业链的各端,隆基都培育起了少则一两家,多则三四家的国内提供商。
起初,这类提供商均只为隆基提供,后来伴随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普及,渐渐开始向全行业提供设施。
不过,起用缺少技术积累的国内提供商对隆基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培育下游提供商,隆基需要去采购它们的设施,并且对它们的技术提高抱有足够的耐心。
这个过程中公司甚至会有收益损失,但假如不这么做,提供商一定没法培育起来,公司在本钱上也没办法迅速减少,这是相辅相成的。
钟宝申说。
隆基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净收益的增幅同比均出现了下跌,分别同比下跌35.43%和118.61%。
特别是在2012年,隆基甚至亏损了5500万元。
这段时间,恰是隆基在反哺上下游。
到2012年底,在组合拳有哪些用途下,金刚线的价格降到了每米20~30美分,线耗也从早期的3米一片,减少到2米一片。
一年后,隆基的金刚线切割本钱再度降低,金刚线价格降到了每米10美分以内。
李振国称,之所以本钱降得这么快,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真实本钱本来就没那样高,其次是以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目前技术渐渐成熟了。
爆发2017年十月底,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班上,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介绍了清华大学每个学科的优势。
在讲到能源时,邱勇用了两页PPT介绍,一页是清华的核能安全应用;一页是煤炭的清洗借助。
这让李振国感到颇为失落。
在他看来,太阳能是比煤炭愈加清洗的能源,并且在经过十几年的进步,太阳能发电已经非常实惠,足以替代火力发电。
十月初,沙特阿拉伯一个300兆瓦的光伏项目报出了1.79美分的招标,折合人民币0.12元/千瓦时。
李振国说,大伙对光伏技术和本钱的进步关注度还是太少。
时间若回到四年前,当时光伏发电本钱还十分昂贵,根本没办法跟火电相比较。
此后伴随技术革新不断减少度电本钱,才渐渐将这个差距缩小。
彼时,基于金刚线技术的渐渐成熟,隆基从2013年底开始在单晶的度电本钱上渐渐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此后,李振国开始去跟下游的电池厂、组件厂进行交流,试图说服他们多尝试单晶硅片商品。
他几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企业的高层,亲自在黑板上为他们算账。
我告诉他们,将来两三年,单晶硅片的度电本钱将会迅速降低,你们应该往单晶去转。
李振国回忆说。
但他的游说遭到了绝大部分回绝。
对此,李振国也可以理解,这类下游公司在多晶硅范围大多都有了投资,让他们去革我们的命,实在非常难做到。
另一个缘由是,当时行业内依旧把单晶商品看成是高档商品,极少有人会相信如此的高档商品本钱会在短期内迅速降低。
因为当时隆基股份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单晶硅片的价值被下游组件、电池厂家阻隔未能得到体现,原本寄期望于说服部分厂家来打通通道,但却未料吃了闭门羹。
于是,从2013年开始,李振国和钟宝申决定向下游布局。
到2014年,在一模一样条件下的两个项目,假如从全产业链的价值角度去考量,单晶的度电本钱其实比多晶低了5%~10%,而发电效率则高了5%。
2014年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业之后,隆基股份回收了股东结构愈加简单的浙江乐叶。
回收时,浙江乐叶仅有200兆瓦的产能。
伴随向下游市场的布局,与单晶本钱优势的显现,单晶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隆基股份的营业额也随之发生爆发式增长。
当年,隆基便达成了净收益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
次年,隆基净收益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77.25%。
2016年,达成净收益15.47亿元,同比增长197.36%。
2017年前三季度,达成净收益22.41亿元,同比增长103.99%。
对于从2014年以来的迅速扩张,钟宝申觉得,爆发式增长的速度事实上与隆基审慎的方案并不矛盾。
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隆基的负债一直表现得很好,并没冒进。
钟宝申强调说,假如采取冒进的方案,隆基可以更快地扩产。
财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隆基这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45%、47%,保持在低水平。
对常鹏飞来讲,西安硅片厂的变化让他惊讶。
2011年,大家这个厂的产能是1200万片/月,同样的厂子到2017年则是8000万片/月的产量。
常鹏飞说,当初这个厂的规划是1000万片/月。